「來嘉戲口偶聚創生計畫」是以布袋戲文化為核心,由長義閣掌中劇團與葫蘆軒戲劇文化工作室等在地文化團體推動,其中包含相關工藝分享活動、傳承培育與文化導覽等內容。由於「偶頭、偶衣、戲台」等布袋戲傳統工藝正面臨技藝流失與匠人凋零的危機。前導影片以「跨越時空,守護技藝的燈火」為核心意象,透過匠人對結構圖計算與實際製偶的描繪,彰顯傳統工藝的專業與系統性,彰顯文化保存與創新的迫切性。期盼透過數位保存,串聯社區資源與活動,持續守護這項技藝。
SDG 4 優質教育
- 匠人透過「結構圖 → 尺寸估算 → 材料運算」展現了完整的工藝知識鏈,這些都能教材化,轉換為工作坊與青年課程,培養下一代專業技能。
- 工藝分享會邀請匠人現場示範,並透過影像紀錄,讓社區居民、學生與外地參與者都有機會學習傳統文化,提升文化素養與終身學習的機會。
SDG 8 體面工作與經濟成長
- 透過布袋戲工藝結合觀光導覽與地方品牌,發展具有文化特色的體驗式旅遊,促進溪口鄉的經濟活化。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 影片呈現「圖—料—工序」的知識化流程,正是建立工藝標準化與數位典藏的基礎,有助於未來研發與再製。藉由將傳統布袋戲工藝數位化,轉換成可傳承的數據與教材,實現「傳統 × 現代科技」的創新應用。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 布袋戲屬於台灣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計畫透過影像典藏、教育推廣與跨域合作,具體實踐文化資產的保存。
- 地方創生不只是單一劇團行動,而是結合居民、農業者、工藝師與青年共同參與,形成社區共同經營的文化生態系。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 匠人提到「結構圖」能估算材料需求,避免木材浪費,這是一種精準生產、減少資源耗損的實踐。透過系統化的工藝紀錄與流程化生產,可以有效降低不必要的材料浪費,形成永續的工藝生產方式。
SDG 17 夥伴關係
- 計畫獲國發會支持,並由在地布袋戲團體、工藝師、農業品牌、文創團隊、社區居民共同推動,是跨部門、多方協力的典型案例。工藝影像化與教育化,能成為跨社區甚至跨地區共享的教材,促進知識流通。
相關SDGs指標
- SDG 4 優質教育
- SDG 8 體面工作與經濟成長
- SDG 9 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 SDG 17 夥伴關係
「來嘉戲口偶聚創生計畫」不僅是布袋戲技藝的保存工程,更是結合藝術、農業、文創與社區能量的地方創生典範。透過影片的敘事與行動方案,嘉義溪口展現了文化傳承與地方發展並行的可能性,點亮一盞守護技藝與土地的永續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