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敘事框架,邀請創作者回嘉尋根,透過超過六十場活動把台語與在地故事帶回日常。內容橫跨:庄頭戲棚跤的金光布袋戲示範、親子說台語的《囡仔古真心適》說書、連結環境知識的故事帶路、講海洋食物鏈等素養內容、職人工作坊〈工夫到厝〉理解技藝與家族生活史、跨世代與跨領域(文學 × 音樂)論壇〈會記得彼一工〉,以及走讀行旅〈故鄉起行〉,把歷史地景、戰事記憶、茶文化與街區場域一體整合。本計畫不僅重塑台語形象,更引導年輕世代在自然情境下學習、使用與傳承,成功打造台語文化的新典範。核心目標是讓民眾以體驗與對話,把台語自然用回生活,形成「語言—文化—地方」的循環。

以多元媒材(戲曲、說書、實作、走讀)建構素養導向學習路徑;將海洋、地理、歷史、技藝等跨科知識以故事化呈現,提升學習動機與可理解性。透過校園故事活動與親子共學,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學習台語,建立多語文化素養。

職人工作坊促進在地技藝的可見度,帶動文化創意與體驗經濟;以故事與品牌化使傳統產業有新受眾與新商機。

透過跨世代參與(長輩口述/年輕爸媽與孩童共學),修補語言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文化落差。在活動設計上提供低門檻參與形式,擴大語言學習的可近性。

串聯 21 組在地團隊,融入地方文化、歷史與產業,推動文化保存與社區凝聚力。以走讀與街區劇場把地方記憶(戰事、茶業、工藝、地景)轉譯成公共文化資產,活化社區敘事。以母語為媒介建立社群認同,讓語言回到日常場域,強化城市文化韌性。

強調語言多元與文化平等,透過跨世代交流,維護台語作為文化資產的存續權。

跨領域(文學×音樂×表演×教育)與跨單位合作,文化部、嘉義縣政府串聯藝文團體、職人、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廣台語,展現跨部門合作力量,並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夥伴網絡。

第一屆《嘉義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題,不僅喚醒民眾對台語的記憶與情感,更以全方位活動創造出世代共學、社區串聯與文化再生的契機。台語季用最生活、最好玩的方式,把語言帶回日常,把故事放回街區。當我們在戲棚邊聽講古、在巷弄裡行讀、在工作坊裡學一項工夫,台語不再只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是打開家鄉的鑰匙。讓台語成為我們說故事、認識自己與土地的語言,繼續在嘉義發芽、生長、結果。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