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torage

____________

聖母基金會|長青活力站運動會

由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主辦的「感恩聖仁盃~青春活力勇敢追」成果發表會,睽違五年再度舉辦,集結嘉義縣11鄉鎮、600位長輩(總歲數近5萬歲)於嘉義縣立體育館同場競技。活動以趣味運動賽事和創意走秀為核心,展現高齡者的活力、健康與團隊精神,同時融入環保創意與在地文化特色。透過長青活力站長期的體能培訓與社區支持,賽事不僅促進長輩身心健康、提升體能,更強化了自信與社交,打造嘉義最大銀髮運動盛會。 SDG 3 健康與福祉 長輩們經過半年訓練,體能平均提升25%,展現運動促進健康、延緩老化的效果。鼓勵高齡者走出家門,預防疾病並維持身心健康。 SDG 10 減少不平等 活動強調「人人能參與」,包含近百歲長者、夫妻檔與親子檔,透過運動縮短世代差距,展現包容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長青活力站深耕20年,結合社區與社會資源,打造高齡友善的社區支持系統。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創意走秀使用回收紙箱、蚵仔殼、鹽場道具等再生素材,推動環保永續理念。 SDG 17 夥伴關係 由基金會、政府與公益基金會跨界合作,共同促成高齡盛會,展現公私協力。 相關SDGs指標 長青活力站運動會不僅是一次運動競技,更是銀髮族展現自信、健康與社區凝聚力的重要舞台。此活動將運動、環保、世代共融與社會支持結合,體現了高齡友善與永續共好的價值,也為嘉義描繪出一幅活力長壽、健康永續的城市藍圖。

閱讀更多 »

吳守禮|以一生堅定地守護母語

以 93 歲的語言學者吳守禮為主角,記錄他與家人二十餘年接力蒐集、剪存與編校材料,從微卷與古籍中逐字比對,完成「國台語對照活用詞典」等台語文獻的長期研究。 SDG 4 優質教育 影片展示吳守禮透過「注音符號加新符號」的方式,降低母語學習的門檻,這是一種教育創新。它不僅讓學生能快速上手,也避免語言學習淪為菁英化的專利,而是人人可及的基礎素養。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吳守禮二十多年來逐字比對、分類、校勘,把大量古籍和資料化為系統性的「國台語活用詞典」。這正是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傳承行動。語言是城市與社區記憶的根基,片中家人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讓保存母語不僅是個人志業,更是社群參與的一部分。 SDG 17 夥伴關係 從吳守禮的研究,到子女、孫輩協助蒐集、校對、剪報,再到學校、讀者與社群的接力,這個跨世代、跨場域的合作,正是一種「民間—家庭—學術—教育」的永續夥伴模式。這顯示母語傳承並非孤立行動,而需要各種力量的串連。 相關SDGs指標 這部影片所傳達的,不只是語言學者的執著,而是一種跨越世代的文化守護。吳守禮以「一字一字看」的毅力,把母語重新建立成可學習、可傳承的知識體系;他的家人與後輩,則用陪伴與實踐,把這份孤獨的工藝延伸到社會之中。在 SDGs 的視角下,它不僅是教育創新的實例,也是文化遺產保存的具體行動,更是一種社會合作的典範。守護母語,就是守護我們的社區、歷史與未來。

閱讀更多 »

2024聖母7-11廣告

中華聖母基金會攜手統一超商推動「好鄰居送餐隊」,將門市暖熱餐食送到弱勢長輩手中。這樣的服務不僅減輕了居民的經濟壓力,也讓長輩感受到「有人來關心就很開心」的陪伴。影片突顯「送的不只是菜,而是人與人的溫度」,凸顯送餐隊在社區照顧、營養補充與心理支持上的多重角色。 SDG 1 終結貧窮 居民表示「經濟上能節省很多」,反映送餐隊透過社會保護機制,協助弱勢家庭降低日常開銷。 SDG 2 消除飢餓 好鄰居送餐隊提供長者營養均衡且「咀嚼友善」的餐點,確保脆弱族群能獲得安全、營養且可負擔的飲食。 SDG 3 健康與福祉 服務帶來的不僅是熱食,也包括例行性的關心。此舉減輕長者的孤獨感,維護心理健康。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針對缺牙或進食困難的長者設計餐點,讓他們能與社區中其他人一樣獲得適切的飲食支持,提升包容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好鄰居送餐隊以社區為基礎,建立起支持網絡,讓城市更具韌性與互助精神,形成「送餐即送關懷」的社區文化。 SDG 17 夥伴關係 送餐隊的運作需仰賴在地社福單位、政府、企業與志工的協力,影片所展現的「到點送餐+互動陪伴」模式,正是跨部門合作推動社會照顧的實例。 相關SDGs指標 「好鄰居送餐隊」把一份餐點化為多重關懷:補充營養、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更傳遞社區裡的人情溫度。影片提醒我們,永續社會的基石是「互助」──當城市願意花時間與心力照顧脆弱者,就能讓每一份便當,成為安心與尊嚴的象徵。

閱讀更多 »

聖母暖好冬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推動「暖個好冬物資箱送暖計劃」,基金會及志工實際走訪與關懷:獨居山中的爺爺因中風難以下山補給,志工陪伴並送上保暖衣物;失智獨居奶奶靠社工接送就醫,也獲得貼心的生活物資;而小廷因父母忙碌,下課後獨自回到黑暗的家,志工送上食物與陪伴。這些行動象徵著將溫暖送進最需要的角落,讓愛跨越距離,讓等待有了回應,讓孩子的成長不再孤單。 SDG 1 消除貧窮 透過物資箱與生活補給,直接減輕弱勢家庭及獨居長者的生活壓力。 SDG 2 消除飢餓 提供食物,確保孩童與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獲得基本的營養支持。 SDG 3 健康與福祉 協助中風爺爺與失智奶奶就醫、提供陪伴,促進身心健康與生活照護。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關懷孩子課後的生活與功課,讓弱勢兒童在教育路上獲得更多支持。 SDG 10 減少不平等 跨越地理、經濟與社會隔閡,將資源送到邊緣人群,縮小城鄉與社會差距。 SDG 11 永續城鄉 藉由社區走訪與支持網絡,強化社會的韌性與互助精神。 SDG 17 夥伴關係 基金會結合志工、社工與社會資源,展現跨部門合作,共同推動社會關懷。 相關SDGs指標 《聖母暖個好冬》不只是物資的傳遞,更是愛與陪伴的實踐。基金會透過一步一腳印的關懷,將溫暖送進孤單與需要的心裡,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社會中無聲的角落都能被看見、被支持。永續並非遙不可及的大口號,而是落實在每一次探訪、每一份陪伴與每一個伸出的手中。

閱讀更多 »

三光米

影片以「三光米」與「幸福嘉義米」為主角,呈現從食材到文化的雙重價值。選用台農82號白米,導入日本技術,口感與美味媲美日本頂級越光米。影片記錄了嘉義城隍廟與三光米的聯名活動,透過米信封結合傳統信仰,將嘉義市品牌「幸福嘉義米」分享給民眾。整體凸顯了嘉義米的品質、文化融合與國際競爭力。 SDG 2 消除飢餓 推廣在地優質稻米,提升糧食安全與營養價值。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透過品牌化、跨領域合作(如與廟宇活動結合),創造地方產業附加價值並帶動農業經濟。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將地方農產與信仰文化融合,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居民凝聚力與認同感。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以新鮮、優質本地米為基礎,推廣在地食材,鼓勵消費者支持永續農業。 SDG 17 夥伴關係 嘉義市府、在地農業、文化信仰場域跨域合作,展現公私部門攜手推動在地品牌的模式。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米在風味與技術上的卓越,透過文化、產業與國際的串聯,讓「幸福嘉義米」成為地方驕傲與永續發展的象徵。此舉不僅強化了嘉義在地農業品牌力,更為社區注入文化自信與國際交流的新能量。

閱讀更多 »

木城迴聲 |嘉義製材所

片中以「嘉義第二製材所」為主軸,從史料線索推測並復原地下遺構與自動化生產線,呈現其在 1941 年地震後、1942 年重建的工業規模與技術水準。團隊以 1:40 比例製作可開合維修的建築模型,重現從動力室、輸送到乾燥的完整流程,讓觀眾以立體視角理解日治時期木業工廠的結構與工藝,感受屬於台灣、屬於嘉義的在地情感。 SDG 4 優質教育 1:40 的建築模型不僅是展示品,更是教育載體。透過可開合、可維修的設計,觀眾能清楚理解製材所的結構與工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將文化資產轉化為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與大眾在體驗中學習技術史、建築知識與文化價值,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歷史與工藝的理解力。 SDG 9 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影片展現了日治時期自動化製材產線的完整樣貌:從動力室、輸送帶到乾燥室,形成一條高效率的工業流程。這不僅是對工業史的研究,也是一種知識創新,提醒我們早期的工程設計如何影響今日的產業思維。復原模型的過程,也體現了跨領域的專業整合,將工程技術、建築工藝與歷史考證結合,成為當代創新的啟發來源。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文化資產再生的行動。透過考古與模型的重現,將過去工業文明轉化為今日的教育資源與公共展示,使民眾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城市發展脈絡。這樣的行動有助於強化地方認同與城市永續性,確保文化遺產能被長久保存並代代傳承。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計畫,不僅是一段工業史的再現,更是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透過工業考古、模型重建與教育應用,實踐了「保存文化資產、推動知識創新、深化公共教育」的多重價值。地方的工業記憶,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今日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閱讀更多 »

來自未來世代的永續探查|嘉義市的綠色轉型之路

是一部通過科幻劇情影片展示嘉義市如何在永續發展方面成為國際典範的作品。影片運用了創新的非線性敘事方式,結合先進的影像技術和真實案例,向國外觀眾介紹了嘉義市在推動綠色城市、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就。本文將從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角度探討該影片的內容和影響…

閱讀更多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