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93 歲的語言學者吳守禮為主角,記錄他與家人二十餘年接力蒐集、剪存與編校材料,從微卷與古籍中逐字比對,完成「國台語對照活用詞典」等台語文獻的長期研究。

影片展示吳守禮透過「注音符號加新符號」的方式,降低母語學習的門檻,這是一種教育創新。它不僅讓學生能快速上手,也避免語言學習淪為菁英化的專利,而是人人可及的基礎素養。

吳守禮二十多年來逐字比對、分類、校勘,把大量古籍和資料化為系統性的「國台語活用詞典」。這正是對「無形文化遺產」的保存與傳承行動。語言是城市與社區記憶的根基,片中家人與學生共同參與的過程,也讓保存母語不僅是個人志業,更是社群參與的一部分。

從吳守禮的研究,到子女、孫輩協助蒐集、校對、剪報,再到學校、讀者與社群的接力,這個跨世代、跨場域的合作,正是一種「民間—家庭—學術—教育」的永續夥伴模式。這顯示母語傳承並非孤立行動,而需要各種力量的串連。

這部影片所傳達的,不只是語言學者的執著,而是一種跨越世代的文化守護。吳守禮以「一字一字看」的毅力,把母語重新建立成可學習、可傳承的知識體系;他的家人與後輩,則用陪伴與實踐,把這份孤獨的工藝延伸到社會之中。
在 SDGs 的視角下,它不僅是教育創新的實例,也是文化遺產保存的具體行動,更是一種社會合作的典範。守護母語,就是守護我們的社區、歷史與未來。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