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中以「嘉義第二製材所」為主軸,從史料線索推測並復原地下遺構與自動化生產線,呈現其在 1941 年地震後、1942 年重建的工業規模與技術水準。團隊以 1:40 比例製作可開合維修的建築模型,重現從動力室、輸送到乾燥的完整流程,讓觀眾以立體視角理解日治時期木業工廠的結構與工藝,感受屬於台灣、屬於嘉義的在地情感。

1:40 的建築模型不僅是展示品,更是教育載體。透過可開合、可維修的設計,觀眾能清楚理解製材所的結構與工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將文化資產轉化為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與大眾在體驗中學習技術史、建築知識與文化價值,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歷史與工藝的理解力。

影片展現了日治時期自動化製材產線的完整樣貌:從動力室、輸送帶到乾燥室,形成一條高效率的工業流程。這不僅是對工業史的研究,也是一種知識創新,提醒我們早期的工程設計如何影響今日的產業思維。復原模型的過程,也體現了跨領域的專業整合,將工程技術、建築工藝與歷史考證結合,成為當代創新的啟發來源。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文化資產再生的行動。透過考古與模型的重現,將過去工業文明轉化為今日的教育資源與公共展示,使民眾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城市發展脈絡。這樣的行動有助於強化地方認同與城市永續性,確保文化遺產能被長久保存並代代傳承。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計畫,不僅是一段工業史的再現,更是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透過工業考古、模型重建與教育應用,實踐了「保存文化資產、推動知識創新、深化公共教育」的多重價值。地方的工業記憶,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今日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