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torage
____________

木城迴聲 |嘉義製材所
片中以「嘉義第二製材所」為主軸,從史料線索推測並復原地下遺構與自動化生產線,呈現其在 1941 年地震後、1942 年重建的工業規模與技術水準。團隊以 1:40 比例製作可開合維修的建築模型,重現從動力室、輸送到乾燥的完整流程,讓觀眾以立體視角理解日治時期木業工廠的結構與工藝,感受屬於台灣、屬於嘉義的在地情感。 SDG 4 優質教育 1:40 的建築模型不僅是展示品,更是教育載體。透過可開合、可維修的設計,觀眾能清楚理解製材所的結構與工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將文化資產轉化為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與大眾在體驗中學習技術史、建築知識與文化價值,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歷史與工藝的理解力。 SDG 9 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影片展現了日治時期自動化製材產線的完整樣貌:從動力室、輸送帶到乾燥室,形成一條高效率的工業流程。這不僅是對工業史的研究,也是一種知識創新,提醒我們早期的工程設計如何影響今日的產業思維。復原模型的過程,也體現了跨領域的專業整合,將工程技術、建築工藝與歷史考證結合,成為當代創新的啟發來源。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文化資產再生的行動。透過考古與模型的重現,將過去工業文明轉化為今日的教育資源與公共展示,使民眾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城市發展脈絡。這樣的行動有助於強化地方認同與城市永續性,確保文化遺產能被長久保存並代代傳承。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計畫,不僅是一段工業史的再現,更是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透過工業考古、模型重建與教育應用,實踐了「保存文化資產、推動知識創新、深化公共教育」的多重價值。地方的工業記憶,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今日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2024聖母7-11廣告
中華聖母基金會攜手統一超商推動「好鄰居送餐隊」,將門市暖熱餐食送到弱勢長輩手中。這樣的服務不僅減輕了居民的經濟壓力,也讓長輩感受到「有人來關心就很開心」的陪伴。影片突顯「送的不只是菜,而是人與人的溫度」,凸顯送餐隊在社區照顧、營養補充與心理支持上的多重角色。 SDG 1 終結貧窮 居民表示「經濟上能節省很多」,反映送餐隊透過社會保護機制,協助弱勢家庭降低日常開銷。 SDG 2 消除飢餓 好鄰居送餐隊提供長者營養均衡且「咀嚼友善」的餐點,確保脆弱族群能獲得安全、營養且可負擔的飲食。 SDG 3 健康與福祉 服務帶來的不僅是熱食,也包括例行性的關心。此舉減輕長者的孤獨感,維護心理健康。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針對缺牙或進食困難的長者設計餐點,讓他們能與社區中其他人一樣獲得適切的飲食支持,提升包容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好鄰居送餐隊以社區為基礎,建立起支持網絡,讓城市更具韌性與互助精神,形成「送餐即送關懷」的社區文化。 SDG 17 夥伴關係 送餐隊的運作需仰賴在地社福單位、政府、企業與志工的協力,影片所展現的「到點送餐+互動陪伴」模式,正是跨部門合作推動社會照顧的實例。 相關SDGs指標 「好鄰居送餐隊」把一份餐點化為多重關懷:補充營養、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更傳遞社區裡的人情溫度。影片提醒我們,永續社會的基石是「互助」──當城市願意花時間與心力照顧脆弱者,就能讓每一份便當,成為安心與尊嚴的象徵。

三光米
影片以「三光米」與「幸福嘉義米」為主角,呈現從食材到文化的雙重價值。選用台農82號白米,導入日本技術,口感與美味媲美日本頂級越光米。影片記錄了嘉義城隍廟與三光米的聯名活動,透過米信封結合傳統信仰,將嘉義市品牌「幸福嘉義米」分享給民眾。整體凸顯了嘉義米的品質、文化融合與國際競爭力。 SDG 2 消除飢餓 推廣在地優質稻米,提升糧食安全與營養價值。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透過品牌化、跨領域合作(如與廟宇活動結合),創造地方產業附加價值並帶動農業經濟。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將地方農產與信仰文化融合,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居民凝聚力與認同感。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以新鮮、優質本地米為基礎,推廣在地食材,鼓勵消費者支持永續農業。 SDG 17 夥伴關係 嘉義市府、在地農業、文化信仰場域跨域合作,展現公私部門攜手推動在地品牌的模式。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米在風味與技術上的卓越,透過文化、產業與國際的串聯,讓「幸福嘉義米」成為地方驕傲與永續發展的象徵。此舉不僅強化了嘉義在地農業品牌力,更為社區注入文化自信與國際交流的新能量。

嘉義城隍中元祭|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文化盛典
嘉義市歷史悠久的傳統文化活動,以其獨特的宗教儀式和豐富的民俗活動吸引了眾多遊客和信徒參與。這一活動不僅傳承了嘉義地區特有的輪普文化,還融入了現代藝術和影視創作,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

大林慢食故事|從地方到國際的永續飲食實踐
「大林慢食故事」 是南華大學為推動永續發展而創作的一部微電影,該影片榮獲2023年第七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銅獎,充分展示了南華大學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具體成果。這部影片以「吃在地、食當季」為主題,介紹了返鄉青農如何在家鄉土地上實踐永續農業,並兼顧生態保育…

來自未來世代的永續探查|嘉義市的綠色轉型之路
是一部通過科幻劇情影片展示嘉義市如何在永續發展方面成為國際典範的作品。影片運用了創新的非線性敘事方式,結合先進的影像技術和真實案例,向國外觀眾介紹了嘉義市在推動綠色城市、環境保護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成就。本文將從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角度探討該影片的內容和影響…

「美街圖鑑」計畫|歷史與現代交織的文化體驗
復甦嘉義市成仁街的歷史記憶,並通過數位技術與藝術創作,重現這條街道的昔日榮光。該計畫不僅串聯了當地23間特色店家,還將過去的歷史場景與現代科技融合,為遊客帶來獨特的沉浸式體驗…

台語文AI數位轉譯應用|喚醒本土語言的數位新生
計畫在通過紀錄片形式推動台語文保存與推廣的計畫,目標是向社會展示台語文在數位時代的應用潛力。該計畫不僅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解決台語文的數位轉譯問題,還希望通過影像,讓更多人重視並參與到本土語言的保護工作中。本文將從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一計畫的意義與影響…

興嘉國小 木都教育
本片以「嘉義木都」為核心,呈現城市如何自百年木業榮景,走過保存與修復,再透過創新活化轉型,重塑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永續城市形象。影片強調木造建築保存、修復工程與創新再利用,展現嘉義市在文化、經濟與環境間取得平衡的努力,描繪其成為文化繁榮與創生城市的願景。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公共修復計畫與文化教育場域,讓市民與年輕世代認識木業歷史與永續價值。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以創業補助、店面改造及文創事業,促進在地經濟發展並吸引青年投入。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透過老屋保存、修復與再利用,展現城市如何兼顧歷史與現代,推動文化永續與城市再生。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以修代租」、「老屋卸妝」等模式,落實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經濟。 SDG 13 氣候行動 藉由低碳公共運輸與木構建築的永續應用,回應環境保護與減碳需求。 相關SDGs指標 《木都風華.美力覺醒.永續+1》不僅是嘉義的文化回顧,更是永續實踐的展現。透過保存歷史、修復建築與創新活化,嘉義成為傳統與現代並進的典範城市,走出一條融合文化、環境與經濟的永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