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torage
____________

推動 SDGs 的教育行動計畫|「與你鄉育」實踐偏鄉教育的永續發展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聯合國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已成為全球各行各業的重要指導方針。「與你鄉育」教育行動計畫,作為推動偏鄉教育發展的先鋒,通過創新教學實踐來推動 SDGs,為當地學生創造可持續的改變…

2024嘉義美物圖鑑
《嘉義美物圖鑑》系列以「拾起美物技藝,有感聆聽嘉義小城故事多」為核心精神,透過城市裡的人與物,編織出嘉義在地的生活記憶與文化連結。從蘭井街的不夜城往事、茶室的心靈安放、東市場的味覺追尋,一路走到磨刀匠人與各式器物的群像,讓觀眾看見城市如何在時代變遷中,藉由技藝延續與再創新,繼續閃爍橘燈籠般的微光。 《嘉義美物圖鑑》不只是單純的記錄,而是一種「城市器物志」的建構:它強調每一項物件與技藝背後,都連結著人的情感與時代的故事。從市場裡的味道到磨刀師傅的創新,影片把「保存」轉化成「使用與再發明」,提問我們這一代要如何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繼續書寫城市記憶。 SDG 4 優質教育 「嘉義美物圖鑑」讓青年與觀眾從故事、匠人、器物中學習地方知識與代間傳承,建立文化教育的新素材庫。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磨刀職人代表在地產業如何以創新與設計思維轉化為小規模可持續的生計模式,也成為嘉義「美物」品牌的一部分。 SDG 9 工業、創新及基礎建設 職人「一直改變、一直創新」的態度,正是微型工藝轉型為創新產業的縮影,也讓嘉義的在地產業有機會轉化成文化創意能量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透過「美物圖鑑」把蘭井街、東市場等場域的記憶轉譯成當代故事,建構城市文化資產保存與再利用模式。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藉由器物修復、再利用刀具、漆器、糖塔模具、線剪等,體現「修好再上桌」的永續精神。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美物圖鑑》把小城裡的物件與技藝串連起來,既是文化保存,也是創新實踐。它提醒我們,延續城市記憶不只是留住過去,而是讓物與人繼續被使用、被創造、被講述。當影片最後問出「我們這一代,是否能用屬於這個時代的方式留下或創造更多城市記憶」,其實已經在「美物圖鑑」的策展精神中,給出了答案——用故事與技藝,讓嘉義的小城光影延續下去。

走走春生活實驗節|藝術與永續發展的完美結合
這場活動結合了藝術創作和永續發展理念,致力於推動嘉義市的社區文化復興與環境保護。活動不僅吸引了當地居民和遊客的廣泛參與,也成為展示嘉義市在推動永續發展目標(SDGs)方面的重要實踐。
這一節日強調資源再利用、社區共榮以及綠色生活方式,並通過多樣的活動形式,如藝術裝置、工作坊和文化導覽,讓參與者在享受藝術之餘,深刻體驗永續發展的意義…

高明寺百年寺慶紀錄
藉由高明寺百年寺慶紀錄,回望高明寺自日治時期由地方名士與開基居士倡立、戰後開辦「漢人國語班」啟蒙識字;延續至今以董事會經營的高明幼兒園與講經課程,培養世代品德與美感。寺方創立「慈心會」推動貧寒助學、急難救助與校園社團人才培育,並扶持在地詩社、書法等文化活動,使寺院不僅是宗教場所,更是教育與文化的公共樞紐;其核心價值是以慈悲與智慧回應現實人生,為需要的人提供物質援助與心靈慰藉,讓善的循環在地方長久發生。 SDG 1 終結貧窮 貧寒助學與急難救助,降低經濟弱勢學童的受教與生活門檻。 SDG 3 健康與福祉 提供心靈安頓與支持系統,強化個人心理韌性與社會連結。 SDG 4 優質教育 幼兒教育連續 65 屆、講經與品德教育、校園社團人才培育,提升受教可近性與學習品質。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針對弱勢學生之參與補助與社團資源,擴大教育與藝文參與的公平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支持詩社、書法與在地藝文,保存文化資產、強化社區凝聚。 相關SDGs指標 藉由高明寺百年寺慶,見證了一座寺廟的歷史,更彰顯宗教團體在教育、文化與公益上的深厚影響力。它以百年不輟的慈悲實踐,落實了永續發展的多項核心價值,成為社區發展與人心安定的重要典範。

聖母基金會|長青活力站運動會
由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主辦的「感恩聖仁盃~青春活力勇敢追」成果發表會,睽違五年再度舉辦,集結嘉義縣11鄉鎮、600位長輩(總歲數近5萬歲)於嘉義縣立體育館同場競技。活動以趣味運動賽事和創意走秀為核心,展現高齡者的活力、健康與團隊精神,同時融入環保創意與在地文化特色。透過長青活力站長期的體能培訓與社區支持,賽事不僅促進長輩身心健康、提升體能,更強化了自信與社交,打造嘉義最大銀髮運動盛會。 SDG 3 健康與福祉 長輩們經過半年訓練,體能平均提升25%,展現運動促進健康、延緩老化的效果。鼓勵高齡者走出家門,預防疾病並維持身心健康。 SDG 10 減少不平等 活動強調「人人能參與」,包含近百歲長者、夫妻檔與親子檔,透過運動縮短世代差距,展現包容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長青活力站深耕20年,結合社區與社會資源,打造高齡友善的社區支持系統。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創意走秀使用回收紙箱、蚵仔殼、鹽場道具等再生素材,推動環保永續理念。 SDG 17 夥伴關係 由基金會、政府與公益基金會跨界合作,共同促成高齡盛會,展現公私協力。 相關SDGs指標 長青活力站運動會不僅是一次運動競技,更是銀髮族展現自信、健康與社區凝聚力的重要舞台。此活動將運動、環保、世代共融與社會支持結合,體現了高齡友善與永續共好的價值,也為嘉義描繪出一幅活力長壽、健康永續的城市藍圖。

王示衡|透過鏡頭紀錄與推動永續發展
一位紀錄片導演,以深刻的影像作品紀錄嘉義在地的文化與人文故事。他於2019年創立了種種影像工作室,通過影像創作來記錄和傳播永續發展的理念。他的作品不僅受到國內外影展的肯定,也成為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媒介….

台語文AI數位轉譯應用|喚醒本土語言的數位新生
計畫在通過紀錄片形式推動台語文保存與推廣的計畫,目標是向社會展示台語文在數位時代的應用潛力。該計畫不僅運用人工智慧技術來解決台語文的數位轉譯問題,還希望通過影像,讓更多人重視並參與到本土語言的保護工作中。本文將從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角度,深入探討這一計畫的意義與影響…

2024台語季 自頭講起 Tsū-thâu kóng khí
「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敘事框架,邀請創作者回嘉尋根,透過超過六十場活動把台語與在地故事帶回日常。內容橫跨:庄頭戲棚跤的金光布袋戲示範、親子說台語的《囡仔古真心適》說書、連結環境知識的故事帶路、講海洋食物鏈等素養內容、職人工作坊〈工夫到厝〉理解技藝與家族生活史、跨世代與跨領域(文學 × 音樂)論壇〈會記得彼一工〉,以及走讀行旅〈故鄉起行〉,把歷史地景、戰事記憶、茶文化與街區場域一體整合。本計畫不僅重塑台語形象,更引導年輕世代在自然情境下學習、使用與傳承,成功打造台語文化的新典範。核心目標是讓民眾以體驗與對話,把台語自然用回生活,形成「語言—文化—地方」的循環。 SDG 4 優質教育 以多元媒材(戲曲、說書、實作、走讀)建構素養導向學習路徑;將海洋、地理、歷史、技藝等跨科知識以故事化呈現,提升學習動機與可理解性。透過校園故事活動與親子共學,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學習台語,建立多語文化素養。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職人工作坊促進在地技藝的可見度,帶動文化創意與體驗經濟;以故事與品牌化使傳統產業有新受眾與新商機。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透過跨世代參與(長輩口述/年輕爸媽與孩童共學),修補語言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文化落差。在活動設計上提供低門檻參與形式,擴大語言學習的可近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串聯 21 組在地團隊,融入地方文化、歷史與產業,推動文化保存與社區凝聚力。以走讀與街區劇場把地方記憶(戰事、茶業、工藝、地景)轉譯成公共文化資產,活化社區敘事。以母語為媒介建立社群認同,讓語言回到日常場域,強化城市文化韌性。 SDG 16 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強調語言多元與文化平等,透過跨世代交流,維護台語作為文化資產的存續權。 SDG 17 夥伴關係 跨領域(文學×音樂×表演×教育)與跨單位合作,文化部、嘉義縣政府串聯藝文團體、職人、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廣台語,展現跨部門合作力量,並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夥伴網絡。 相關SDGs指標 第一屆《嘉義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題,不僅喚醒民眾對台語的記憶與情感,更以全方位活動創造出世代共學、社區串聯與文化再生的契機。台語季用最生活、最好玩的方式,把語言帶回日常,把故事放回街區。當我們在戲棚邊聽講古、在巷弄裡行讀、在工作坊裡學一項工夫,台語不再只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是打開家鄉的鑰匙。讓台語成為我們說故事、認識自己與土地的語言,繼續在嘉義發芽、生長、結果。

幸福源庇護工場
以「幸福源庇護工場」為場域,透過職場技能訓練、生活規律與公益服務,支持身心障礙者建立自信、回流一般職場,實現「心復元」的自立與社會連結。 SDG 3 健康與福祉 以有結構的工作日常與團隊支持,協助學員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實踐「心復元」。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明確SOP與情境演練(掃/拖/浴廁步驟),強化可轉移的職場技能與工作紀律。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以「庇護→一般職場」為培訓路徑,強調準時、負責與產能,提升就業可能性與收入自主。 SDG 10 減少不平等 讓身心障礙者透過工作被看見、被需要,參與公益清潔服務、建立社會連結與自我價值。 SDG 17 夥伴關係 以對外服務及社區合作為支點,連結民眾與機構的支持,形成持續性的社會投資循環。 相關SDGs指標 「幸福源」不只教會一份工作,更陪伴學員在規律、責任與互助中找回自我價值;當一個人被看見,城市就多一份穩定而溫柔的力量——幸福源,心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