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torage

____________

聖母暖好冬

天主教中華聖母基金會推動「暖個好冬物資箱送暖計劃」,基金會及志工實際走訪與關懷:獨居山中的爺爺因中風難以下山補給,志工陪伴並送上保暖衣物;失智獨居奶奶靠社工接送就醫,也獲得貼心的生活物資;而小廷因父母忙碌,下課後獨自回到黑暗的家,志工送上食物與陪伴。這些行動象徵著將溫暖送進最需要的角落,讓愛跨越距離,讓等待有了回應,讓孩子的成長不再孤單。 SDG 1 消除貧窮 透過物資箱與生活補給,直接減輕弱勢家庭及獨居長者的生活壓力。 SDG 2 消除飢餓 提供食物,確保孩童與長者在日常生活中能獲得基本的營養支持。 SDG 3 健康與福祉 協助中風爺爺與失智奶奶就醫、提供陪伴,促進身心健康與生活照護。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關懷孩子課後的生活與功課,讓弱勢兒童在教育路上獲得更多支持。 SDG 10 減少不平等 跨越地理、經濟與社會隔閡,將資源送到邊緣人群,縮小城鄉與社會差距。 SDG 11 永續城鄉 藉由社區走訪與支持網絡,強化社會的韌性與互助精神。 SDG 17 夥伴關係 基金會結合志工、社工與社會資源,展現跨部門合作,共同推動社會關懷。 相關SDGs指標 《聖母暖個好冬》不只是物資的傳遞,更是愛與陪伴的實踐。基金會透過一步一腳印的關懷,將溫暖送進孤單與需要的心裡,實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讓社會中無聲的角落都能被看見、被支持。永續並非遙不可及的大口號,而是落實在每一次探訪、每一份陪伴與每一個伸出的手中。

閱讀更多 »

嘉有溪客

以「溪口鳥仔餅」為文化核心,透過蔡師傅長年外出擺攤推廣、在地政府與館舍的支持,展現客家文化在嘉義的扎根與傳承;同時也強調以在地食材與地方特色帶動社群參與,期盼不同族群共同探索彼此文化底蘊,形塑更包容的地方認同。 SDG 4 優質教育 影片以故事方式傳遞地方飲食的歷史與手作知識,屬於非制式的文化教育與終身學習資源。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蔡師傅「四處擺攤」推廣,帶動地方小經濟與觀光能見度,體現文化產業與微型商業的共好。 SDG 10 降低不平等 呼籲「不分族群」共同探索各文化底蘊,推動文化參與的可近性與公平性,縮短族群間的文化理解落差。 SDG 11 永續城鄉 強調「鳥仔餅在溪口有三百多年文化歷史」與地方館舍、鄉鎮單位的推動,屬於文化資產與地方記憶的保存與活化,強化城鄉文化韌性與認同。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片中提到「特別在地食材這個方面」,凸顯以本地食材做出在地點心,連結短鏈供應與飲食文化教育,促進更負責的生產與消費模式。 SDG 17 夥伴關係 片中多次致謝鄉長、館長與地方單位的協作,體現公部門、文化館舍與在地職人之間的跨域合作。 相關SDGs指標 《嘉有溪客》以一顆小小的「鳥仔餅」,串起百年飲食記憶、職人精神與公私協力的地方網絡;它不只是在販售點心,更是在推動文化的再連結。當「在地食材」遇上「跨族群參與」,文化不再只是被保存,而是被持續地「一起做、一起吃、一起傳」,讓嘉義的日常成為最有溫度的永續實踐。

閱讀更多 »

三光米

影片以「三光米」與「幸福嘉義米」為主角,呈現從食材到文化的雙重價值。選用台農82號白米,導入日本技術,口感與美味媲美日本頂級越光米。影片記錄了嘉義城隍廟與三光米的聯名活動,透過米信封結合傳統信仰,將嘉義市品牌「幸福嘉義米」分享給民眾。整體凸顯了嘉義米的品質、文化融合與國際競爭力。 SDG 2 消除飢餓 推廣在地優質稻米,提升糧食安全與營養價值。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透過品牌化、跨領域合作(如與廟宇活動結合),創造地方產業附加價值並帶動農業經濟。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將地方農產與信仰文化融合,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提升居民凝聚力與認同感。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以新鮮、優質本地米為基礎,推廣在地食材,鼓勵消費者支持永續農業。 SDG 17 夥伴關係 嘉義市府、在地農業、文化信仰場域跨域合作,展現公私部門攜手推動在地品牌的模式。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米在風味與技術上的卓越,透過文化、產業與國際的串聯,讓「幸福嘉義米」成為地方驕傲與永續發展的象徵。此舉不僅強化了嘉義在地農業品牌力,更為社區注入文化自信與國際交流的新能量。

閱讀更多 »

木城迴聲 |嘉義製材所

片中以「嘉義第二製材所」為主軸,從史料線索推測並復原地下遺構與自動化生產線,呈現其在 1941 年地震後、1942 年重建的工業規模與技術水準。團隊以 1:40 比例製作可開合維修的建築模型,重現從動力室、輸送到乾燥的完整流程,讓觀眾以立體視角理解日治時期木業工廠的結構與工藝,感受屬於台灣、屬於嘉義的在地情感。 SDG 4 優質教育 1:40 的建築模型不僅是展示品,更是教育載體。透過可開合、可維修的設計,觀眾能清楚理解製材所的結構與工序,提升學習的互動性與沉浸感。將文化資產轉化為教育資源,讓更多學生與大眾在體驗中學習技術史、建築知識與文化價值,進而提升社會整體對歷史與工藝的理解力。 SDG 9 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 影片展現了日治時期自動化製材產線的完整樣貌:從動力室、輸送帶到乾燥室,形成一條高效率的工業流程。這不僅是對工業史的研究,也是一種知識創新,提醒我們早期的工程設計如何影響今日的產業思維。復原模型的過程,也體現了跨領域的專業整合,將工程技術、建築工藝與歷史考證結合,成為當代創新的啟發來源。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不僅是歷史回顧,更是文化資產再生的行動。透過考古與模型的重現,將過去工業文明轉化為今日的教育資源與公共展示,使民眾能以新的方式理解城市發展脈絡。這樣的行動有助於強化地方認同與城市永續性,確保文化遺產能被長久保存並代代傳承。 相關SDGs指標 嘉義第二製材所的復原計畫,不僅是一段工業史的再現,更是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梁。它透過工業考古、模型重建與教育應用,實踐了「保存文化資產、推動知識創新、深化公共教育」的多重價值。地方的工業記憶,不只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今日城市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閱讀更多 »

幸福源庇護工場

以「幸福源庇護工場」為場域,透過職場技能訓練、生活規律與公益服務,支持身心障礙者建立自信、回流一般職場,實現「心復元」的自立與社會連結。 SDG 3 健康與福祉 以有結構的工作日常與團隊支持,協助學員穩定情緒、建立自信,實踐「心復元」。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明確SOP與情境演練(掃/拖/浴廁步驟),強化可轉移的職場技能與工作紀律。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以「庇護→一般職場」為培訓路徑,強調準時、負責與產能,提升就業可能性與收入自主。 SDG 10 減少不平等 讓身心障礙者透過工作被看見、被需要,參與公益清潔服務、建立社會連結與自我價值。 SDG 17 夥伴關係 以對外服務及社區合作為支點,連結民眾與機構的支持,形成持續性的社會投資循環。 相關SDGs指標 「幸福源」不只教會一份工作,更陪伴學員在規律、責任與互助中找回自我價值;當一個人被看見,城市就多一份穩定而溫柔的力量——幸福源,心復元。

閱讀更多 »

2024聖母7-11廣告

中華聖母基金會攜手統一超商推動「好鄰居送餐隊」,將門市暖熱餐食送到弱勢長輩手中。這樣的服務不僅減輕了居民的經濟壓力,也讓長輩感受到「有人來關心就很開心」的陪伴。影片突顯「送的不只是菜,而是人與人的溫度」,凸顯送餐隊在社區照顧、營養補充與心理支持上的多重角色。 SDG 1 終結貧窮 居民表示「經濟上能節省很多」,反映送餐隊透過社會保護機制,協助弱勢家庭降低日常開銷。 SDG 2 消除飢餓 好鄰居送餐隊提供長者營養均衡且「咀嚼友善」的餐點,確保脆弱族群能獲得安全、營養且可負擔的飲食。 SDG 3 健康與福祉 服務帶來的不僅是熱食,也包括例行性的關心。此舉減輕長者的孤獨感,維護心理健康。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針對缺牙或進食困難的長者設計餐點,讓他們能與社區中其他人一樣獲得適切的飲食支持,提升包容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好鄰居送餐隊以社區為基礎,建立起支持網絡,讓城市更具韌性與互助精神,形成「送餐即送關懷」的社區文化。 SDG 17 夥伴關係 送餐隊的運作需仰賴在地社福單位、政府、企業與志工的協力,影片所展現的「到點送餐+互動陪伴」模式,正是跨部門合作推動社會照顧的實例。 相關SDGs指標 「好鄰居送餐隊」把一份餐點化為多重關懷:補充營養、減輕家庭經濟壓力,更傳遞社區裡的人情溫度。影片提醒我們,永續社會的基石是「互助」──當城市願意花時間與心力照顧脆弱者,就能讓每一份便當,成為安心與尊嚴的象徵。

閱讀更多 »

水上香火祭

「水上香火祭・龍德啟程」是嘉義縣水上鄉公所於2024年9月22日首次舉辦的大型民俗文化祭典,同時響應2024「全國古蹟日」。結合龍德宮的地方傳說,並融合以下六大亮點活動:踩街繞境、廟口演出、地方走讀闖關、環保祈福參拜、真人夾娃娃機,以及特色文青市集,目的是透過地方祭典文化展演,推動文化資產傳承與在地認同。 SDG 4:優質教育 SDG 11:永續城鄉與社區 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SDG 13:氣候行動 SDG 17:夥伴關係促進目標 相關SDGs指標 「水上香火祭・龍德啟程」不僅是一次創新的文化慶典,更是多元 SDGs 目標的具體實踐。透過教育性走讀闖關、環保參拜、在地市集與文化故事的融合,不僅保存與強化地方傳說與資產,更促進社區參與、文化觀光與在地永續發展。

閱讀更多 »

興嘉國小 木都教育

本片以「嘉義木都」為核心,呈現城市如何自百年木業榮景,走過保存與修復,再透過創新活化轉型,重塑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永續城市形象。影片強調木造建築保存、修復工程與創新再利用,展現嘉義市在文化、經濟與環境間取得平衡的努力,描繪其成為文化繁榮與創生城市的願景。 SDG 4 優質教育 透過公共修復計畫與文化教育場域,讓市民與年輕世代認識木業歷史與永續價值。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以創業補助、店面改造及文創事業,促進在地經濟發展並吸引青年投入。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透過老屋保存、修復與再利用,展現城市如何兼顧歷史與現代,推動文化永續與城市再生。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以修代租」、「老屋卸妝」等模式,落實資源再利用與循環經濟。 SDG 13 氣候行動 藉由低碳公共運輸與木構建築的永續應用,回應環境保護與減碳需求。 相關SDGs指標 《木都風華.美力覺醒.永續+1》不僅是嘉義的文化回顧,更是永續實踐的展現。透過保存歷史、修復建築與創新活化,嘉義成為傳統與現代並進的典範城市,走出一條融合文化、環境與經濟的永續之路。

閱讀更多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