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世界環境日」為主題的放映與倡議活動,邀請蘇孟蘭導演與製作團隊,放映《我的地球》,並以「把環保視為重要事、從個人行動出發」為核心訊息。現場採用回收物兌換觀影的形式,連結資源回收與公共參與,呼籲每個人都是守護地球的希望。
- 以電影喚起情感與理解:用觀影體驗帶入環保意識,先理解、再改變行為。
- 「重要性→改變」的行動邏輯:強調把環保當成重要事,才可能持續實踐。
- 公民參與的設計:以回收物兌換觀影,將日常回收行為與公共活動連結。
SDG 4 優質教育
活動以電影為媒介,結合映後座談,形成一個寓教於樂的學習場域。這種非制式教育方式幫助公眾建立「知—情—行」的環境學習流程:先理解環境議題,再產生情感共鳴,最後轉化為行為實踐。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透過社區化的活動模式,把「回收—觀影—對話」連結成一套參與流程。它不僅是一次單場活動,而是能夠讓城市中的居民聚集、交流,進一步擴大公共議題的影響,強化社區的永續文化。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活動設計了「回收物兌換觀影」的機制,這不只是象徵性動作,而是實際將循環消費概念帶入日常。參與者在參加活動時已經完成一次資源回收,體驗到「減廢與回收」可以融入日常娛樂。這樣的互動模式,有助於培養公眾在生活中形成可持續的消費習慣。
SDG 13 氣候行動
影片與映後交流傳達出「行動源自於重視」的理念。當個人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就更容易轉化為減碳、減塑的實際行為。這種由內而外的行動轉換,符合氣候行動倡議強調的「每個人都是解方的一部分」。
SDG 14 水下生命、SDG 15 陸域生態
環保倡議不僅聚焦於人類生活環境,同時呼籲守護自然生態。透過影片中的敘事與行動呼籲,參與者被提醒日常選擇對海洋與陸地生態都有深遠影響,從而提升對自然棲地保護的意識。
SDG 17 夥伴關係
活動的完成有賴於導演團隊、主辦單位、在地社群與觀眾的合作。這樣的合作展現了跨部門、跨角色的夥伴關係,符合 SDG 17 所倡議的「透過協作解決全球挑戰」。
相關SDGs指標
- SDG 4 優質教育
-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 SDG 12 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
- SDG 13 氣候行動
- SDG 14 水下生命、SDG 15 陸域生態
- SDG 17 夥伴關係
「世界環境日」活動以電影為橋樑,讓觀眾從故事中感受到環境的脆弱與珍貴,再透過回收物兌換觀影的行動設計,把抽象的環保理念落實到每個人手中。它提醒我們:環境保護不是口號,而是日常選擇的累積。
從帶著一個回收物進場開始,到走出場館後繼續實踐減塑、減碳,每位參與者都被賦予了「守護地球」的角色。當我們將環境視為重要,就能一步步推動改變。正如活動所展現的,每一份小小的行動,都是世界邁向永續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