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Storage

____________

水上香火祭

「水上香火祭・龍德啟程」是嘉義縣水上鄉公所於2024年9月22日首次舉辦的大型民俗文化祭典,同時響應2024「全國古蹟日」。結合龍德宮的地方傳說,並融合以下六大亮點活動:踩街繞境、廟口演出、地方走讀闖關、環保祈福參拜、真人夾娃娃機,以及特色文青市集,目的是透過地方祭典文化展演,推動文化資產傳承與在地認同。 SDG 4:優質教育 SDG 11:永續城鄉與社區 SDG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SDG 13:氣候行動 SDG 17:夥伴關係促進目標 相關SDGs指標 「水上香火祭・龍德啟程」不僅是一次創新的文化慶典,更是多元 SDGs 目標的具體實踐。透過教育性走讀闖關、環保參拜、在地市集與文化故事的融合,不僅保存與強化地方傳說與資產,更促進社區參與、文化觀光與在地永續發展。

閱讀更多 »

大林慢食故事|從地方到國際的永續飲食實踐

「大林慢食故事」 是南華大學為推動永續發展而創作的一部微電影,該影片榮獲2023年第七屆台北金鵰微電影展銅獎,充分展示了南華大學在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永續發展方面的具體成果。這部影片以「吃在地、食當季」為主題,介紹了返鄉青農如何在家鄉土地上實踐永續農業,並兼顧生態保育…

閱讀更多 »

安東國小足球隊

安東國小足球隊在教練帶領下,從默契不足、比賽失利到重新調整訓練、強化溝通與情緒管理,最後以「相信就做得到」為團隊信念的成長歷程。片中可見教練在技戰術上要求轉移位置、加快節奏、減少失誤,也在場邊不斷提醒「沉住氣」「用說話協作」,學生則分享因踢球而專注、忘憂、找到成就感的心路。整體呈現一個嘉義縣偏鄉校隊透過規律訓練與價值教育,凝聚為有風格的團隊,並以挑戰更高層級賽事為目標。 SDG 3 健康與福祉 足球訓練與比賽讓孩子們在運動中獲得快樂,並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同時學會情緒調適與壓力管理。 SDG 4 優質教育 教練強調「生活教育比球技更重要」,透過足球傳授孩子努力、紀律與不放棄的態度,這正是課堂之外的優質教育實踐。 SDG 5 性別平等 片中出現女球員的參與,她們與男生一同練習、比賽,展現校園運動中性別平等與共同成長的價值。 SDG 10 減少不平等 安東國小雖位處地方,但藉由足球教育,孩子們能站上全國乃至全球賽場,縮小城鄉資源與機會的落差。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球隊的成長帶動嘉義縣整體足球風氣,促進地方社區的體育文化發展,形成更有凝聚力與活力的社群。 SDG 16 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 足球場上的規則意識、對手尊重與情緒管理,培養了孩子公平競爭、遵守制度與解決衝突的能力。 相關SDGs指標 安東國小足球隊的故事,不僅是小球員們在球場上的奔跑,更是一場生命教育的旅程。從汗水與淚水中,他們學會了堅持、信任與合作,也為嘉義在地注入新的足球能量。這段經歷展現了體育教育在實踐永續發展目標中的多重價值:讓孩子們健康成長、擁抱平等,並在團隊精神中找到自我。

閱讀更多 »

溪計畫|重拾農村魅力與發展的實驗行動

透過系列土地課程和藝術創作,讓農村孩子重新認識家鄉的土地與文化,並引導社區居民找回對地方的認同與自信。這一計畫已進入3.0階段,不斷升級,通過農村戲劇、自然教育與社區共創等多元形式,持續推動溪口鄉的地方創生與永續發展…

閱讀更多 »

放大二通圈

「放大二通圈」以「五感體驗」為核心,帶領參與者透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重新感受嘉義舊城二通圈的文化底蘊。活動透過走讀導覽、空間開箱與手作旅程,讓參與者親身體驗老街氛圍、品嚐在地美食、學習傳統工藝,並與在地職人交流,建立文化記憶與情感連結。 活動內容 SDG 4 優質教育 將文化學習融入旅程,讓參與者以沉浸式方式理解嘉義歷史與職人智慧,達到教育傳承效果。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透過在地店家與職人參與,帶動地方產業發展,增加觀光價值與在地就業機會。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保存舊城區的文化資產,藉由導覽、開箱與手作活動,強化地方認同與社區參與。 SDG 12 責任消費與生產 鼓勵民眾體驗在地工藝、美食與傳統產物,支持在地小規模、永續的生產方式。 相關SDGs指標 「放大二通圈」不僅是一場街區體驗,更是一段五感交織的文化旅程。透過走讀、空間開箱與手作互動,嘉義的歷史、人情與職人智慧被重新看見與傳承。這樣的活動不只是推動地方觀光,更強化社區的文化自信,讓參與者在體驗中理解「在地」的價值,也讓永續城市的願景逐步落實。

閱讀更多 »

2024台語季 自頭講起 Tsū-thâu kóng khí

「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敘事框架,邀請創作者回嘉尋根,透過超過六十場活動把台語與在地故事帶回日常。內容橫跨:庄頭戲棚跤的金光布袋戲示範、親子說台語的《囡仔古真心適》說書、連結環境知識的故事帶路、講海洋食物鏈等素養內容、職人工作坊〈工夫到厝〉理解技藝與家族生活史、跨世代與跨領域(文學 × 音樂)論壇〈會記得彼一工〉,以及走讀行旅〈故鄉起行〉,把歷史地景、戰事記憶、茶文化與街區場域一體整合。本計畫不僅重塑台語形象,更引導年輕世代在自然情境下學習、使用與傳承,成功打造台語文化的新典範。核心目標是讓民眾以體驗與對話,把台語自然用回生活,形成「語言—文化—地方」的循環。 SDG 4 優質教育 以多元媒材(戲曲、說書、實作、走讀)建構素養導向學習路徑;將海洋、地理、歷史、技藝等跨科知識以故事化呈現,提升學習動機與可理解性。透過校園故事活動與親子共學,讓孩子在自然情境中學習台語,建立多語文化素養。 SDG 8 合適的工作與經濟成長 職人工作坊促進在地技藝的可見度,帶動文化創意與體驗經濟;以故事與品牌化使傳統產業有新受眾與新商機。 SDG 10 減少不平等 透過跨世代參與(長輩口述/年輕爸媽與孩童共學),修補語言資源分配不均造成的文化落差。在活動設計上提供低門檻參與形式,擴大語言學習的可近性。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 串聯 21 組在地團隊,融入地方文化、歷史與產業,推動文化保存與社區凝聚力。以走讀與街區劇場把地方記憶(戰事、茶業、工藝、地景)轉譯成公共文化資產,活化社區敘事。以母語為媒介建立社群認同,讓語言回到日常場域,強化城市文化韌性。 SDG 16 和平、正義與健全制度 強調語言多元與文化平等,透過跨世代交流,維護台語作為文化資產的存續權。 SDG 17 夥伴關係 跨領域(文學×音樂×表演×教育)與跨單位合作,文化部、嘉義縣政府串聯藝文團體、職人、學校與社區,共同推廣台語,展現跨部門合作力量,並形成可持續的文化夥伴網絡。 相關SDGs指標 第一屆《嘉義台語季》以「自頭講起」為題,不僅喚醒民眾對台語的記憶與情感,更以全方位活動創造出世代共學、社區串聯與文化再生的契機。台語季用最生活、最好玩的方式,把語言帶回日常,把故事放回街區。當我們在戲棚邊聽講古、在巷弄裡行讀、在工作坊裡學一項工夫,台語不再只是課本裡的名詞,而是打開家鄉的鑰匙。讓台語成為我們說故事、認識自己與土地的語言,繼續在嘉義發芽、生長、結果。

閱讀更多 »
Scroll to Top